查看原文
其他

漫谈敬拜赞美诗歌中的你我他(黄奕明)

举目团队 OC举目 2020-10-11


黄奕明/文

本文原刊于《举目》官网“言与思”专栏2018.11.12

 

当我刚成为基督徒时,唱的诗歌与现在不太一样,诗歌中称呼天父或主耶稣,好像用的都是第三人称“祂”。例如:祂是主,祂是主,祂已从死里复活,祂是救主。万膝要跪拜,万口要称颂,耶稣基督是主。(注1)


但是近年来的敬拜赞美诗歌中,用来称呼天父或主耶稣,好像都是第二人称“祢”,例如:天父,我爱祢,赞美祢,我敬拜祢,在全地都要荣耀祢名。荣耀祢的名,荣耀祢的名,在全地都要荣耀祢名。(注2)


这个转变并不是没有来由的,马丁・布伯的名著《我与祢》就谈到了:“我─你”的关系存在于两个互动的位格之间,其中会有相互和来往的对应,而这份关系是不可以任何东西取代,也不可捉摸,不可看见的联系,例如我们知道一件“它”,但却认识“你”,也可为“你”所认识。知道一件事,是能表达对那件事的知识。但认识某人,却没有内容可言。这种“知识”是无法表达的。


所以,当我教敬拜礼仪学时,给敬拜下的定义就是“神的启示与人的回应”——其中包括了交谈、对话、关系、相遇等。

 

与神相遇的敬拜



在Barry Liesch的The New Worship书中提到3个关于敬拜的希腊文,前两个如下:


1.Kerygma:宣讲(Proclamation)


这是神的启示,宣讲者只是代言人;无论是讲道、读经、诗班献诗,都会有宣讲的部分。有些诗歌会以第一人称“我”来发言,唱的时候,无论是诗班或是会众都知道,谁是这个“我”,如:我要建立一群大能子民,一群充满赞美的子民;他们要靠我灵来往此地,并要荣耀我宝贵的名。(注3)


2. Leitourgia:敬拜(Worship)


这是人的响应,绝对不是只有唱唱跳跳,好像现代有些人对敬拜的理解,而是要求人的思想与感情,身体与内心,皆要融会在一起来赞美祂。如上述诗歌的后半段呈现了与前面对话:主啊!兴起!建立教会,使我们靠你坚固。成为合一,你的肢体,在你爱子的国度。


在群体性的敬拜中,Barry Liesch提到了提词者(Prompter),这是歌剧院中的助理导演,提词者躲在乐池中,提醒演员歌词与走位。如此把主日敬拜的程序看作是一场戏剧,是符合礼仪神学的。


祁克果认为:(注4)来参加崇拜的会众若真的把自己看成为观众,他们就是消费者,是有要求的,他们是崇拜的被动者,所有崇拜程序都不积极参与,只需要欣赏和观看。若教会的教牧人员真的把自己看为演员,那么,他们站在讲台上就要尽力得到会众的掌声和喝采,他们服事的对象就是会众,他们也不能期望坐在台下的会众有积极的参与。


这样,我们要问一个更重要的问题:神在崇拜中的角色是什么呢?祂是观众吗?如果神是观众,那么所有来到教堂参加崇拜的人都是演员!


圣经中提及崇拜的字都含有服事和俯伏之意。也就是说,来崇拜的人不是来观看神,而是来敬拜神。所以,崇拜中各项的程序不是为站在台上的司职人员及教牧人员而设,而是为每一位参加崇拜的人而设。


祁克果还指出:“讲员(及领会)的角色是‘提词者’,为要协助全体会众好好地敬拜神:在什么时候祷告、唱诗、站立或坐下。”


但是祁克果的看法在21世纪初敬拜团的兴起后有了转变。敬拜团强调其不过是敬拜赞美的示范者,如此降低了“提词者”的功用,且不知不觉中变成了“演员”的角色,特别是会众遇见不熟悉的诗歌,常常只能看敬拜团表演,于是会众变成“观众”的角色了!


 

跨族群合一的敬拜


保罗给以弗所和歌罗西教会的信件中,曾分别提到:当用诗章、颂词、灵歌彼此对说,口唱心和的赞美主。(《弗》5:19)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,用诗章、颂词、灵歌彼此教导、互相劝戒,心被恩感歌颂神。(《西》3:16)


1.Koinonia:团契(Fellowship)


这是Liesch提到关于敬拜的第三个希腊文,或译为共融(Communion),即彼此相交。也就是说,在群体性的敬拜中,还有人与人的面向,如这首歌:我们成为一家人,因着耶稣,因着耶稣,成为神儿女;因着耶稣同敬拜,因着耶稣蒙慈爱……(注5)


歌词中出现复数的第一人称,显然是彼此对唱的。正如在团契中唱诗歌,不是只用来破冰的;诗歌中“哈利路亚”是希伯来文“你们要赞美耶和华”的发音——我们不是对着神唱,而是呼唤天使天军、宇宙万物、古往今来的众圣徒,一起赞美!


在团契性的唱诗中,弟兄姊妹彼此交流,跨越性别、种族、阶级、语言的藩篱,于圣灵里合一!


2. Euangelion:布道(Evangelism)


这是有关敬拜的第四个希腊文。


20世纪末有一个争议,就是非基督徒可不可以敬拜神?敬拜的原则是“以寻道者为中心”还是“以基督为中心”?笔者以为,真正的“以基督为中心”的敬拜,一定也是“以寻道者为中心”的,因为这正是基督道成肉身降世成人的目的。


福音转化生命本来就是历代教会的重责大任——教会终极的目的是完成大使命。例如,《野地的花》很显然是一首唱给慕道友听的诗歌。这是天韵诗班的招牌创作诗歌,也是80年代台湾教会青年,90年代海外大陆学人的共同记忆。


陈逸豪牧师领导的有情天音乐事工为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灾民,写了以下一首诗歌:


若是有你伫我的生命,我就永远不惊惶,风雨那呢大,旷野这呢阔,有你同在无摇泏。若是有你伫我的生命,我就永远不孤单,有你相作伴,与你逗阵行,充满温暖不畏寒。……(注6)


这首台语诗歌,曲风与一些台语流行老歌差不多,让唱者和听者马上会有一份亲切感;虽然歌词和曲调都像一首情歌,但述说的却是耶稣在我们生命中的可贵。动人心弦是成功的福音诗歌必备的条件,不用刻意本土化,也不要曲高和寡,曲风若真诚当胜其华丽。


向心灵创伤的人们唱安慰的诗歌,是我们的宣教使命;当寻道者听见我们诚挚地用诗歌敬拜时,圣灵自然会在他们的心中动工,如《我不知明天将如何》(注7)这首独白式的福音诗歌,即在表达生命改变的见证上很有力。


不过,现在也有很多独白式的诗歌,只着重在表达感受,以至于“我”喧宾夺主,十分可惜。



与生命交融的敬拜


在《以赛亚书》6章1-13中,呈现了一个敬拜的生命与一个有生命的敬拜:



1.肯为这个世代守望


先知的意思其实就是传信息者,但是又有见异象者的意义在内,他能看见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事,通常指的是未来将发生的事。还有另一个面向是天上的事,也就是属灵的真相。


以赛亚是个守望者,为那个世代守望。基督徒的祷告,不也是一种漫漫长夜中的守望吗?守望者所看见的,是在现实世界的绝境中,耶和华仍然坐着为王!作为一个敬拜者,我们要学习以赛亚,肯为这个世代守望。守望祷告需要有耐心,当烽火点燃的时刻,救兵就要来到!


2.肯承认自己的不配


人在圣洁的神面前敬拜的时候,除了自觉渺小之外,就是承认自己的不配。


不洁是相对于圣洁而说的,我承认我的嘴唇不洁,说话伤人,但是我更要意识到自己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。以赛亚并不是在作认同性悔改——我们不能替别人认罪,可是我们可以承认自己在集体的罪恶的影响之下;我们不能自命清高,因为更大的罪恶就是不承认自己有错。


敬拜者最大的危机就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配得荣耀,却忘了自己本来也不配来事奉圣洁的神,当祷告变成自我夸耀与控告的时候,这就是嘴唇不洁了。


敬拜不是只有单向的认罪,还有来自神的赦罪;红炭是从坛上取下来的,象征救恩——我们能手洁心清地敬拜神,不是因为我们认罪,而是因为基督的宝血洁净了我们。敬拜者要勇敢传道,不要常活在悔恨中,要认罪也要领受赦免!


3.肯请求上帝的差遣


主在呼召那些肯请求上帝差遣的敬拜者,也就是说,神的呼召往往是临到那些勇于承担的敬拜者。


我们应该学习以赛亚先知当仁不让、义无反顾的精神。在那个时代,国难当头,国王又驾崩了,他大可隐姓埋名,过自己的太平日子。然而他肯,肯为那个世代守望、肯承认自己的不配,更重要的是肯请求神的差遣!当他说:“我在这里,请差遣我!”的时候,还不知道任务的内容。


从“我肯”到“我会”还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;敬拜者要愿意接受装备,不能只是逞一时之勇。肯为主去不够,还要肯向主学。学什么呢?



4.肯忠于传道的托付


敬拜者最难交的一份作业就是“忠于所托”(Finishing Well)。


1999年7月4日,我献身作全时间传道人,然而早在1980年,在台湾校园团契办的高中门徒营中,我就向主说:“我在这里,请差遣我!”


犹记我参加的第一个服事就是小诗班,在每周六下午高中团契聚会后练习。有一次指挥很不好意思地告诉我:明天早上主日献诗,麻烦你张嘴就好,不要出声音,以免破坏大家。


当时我的自尊心大受打击,于是发愤苦练,先在建国中学的校内独唱比赛勇夺第二,然后开始指挥班际合唱比赛和管乐社。我还特别去买了一双白手套,好在指挥乐队演奏国歌时用;但是戴着白手套指挥参加合唱比赛时,却引起了一阵笑声与评审们的窃窃私语……


等我上了大学音乐系以后,很自然成为诗班的指挥,也逐渐开始学习在主日敬拜中领会。因此我常常作见证说,不要怕被嘲笑五音不全,因为敬拜者所需要的恩赐,是可以借着肯下功夫学习而进步的。


以赛亚敬拜的生命连于一次有生命的敬拜:他看见异象→听见呼召→悔改认罪→领受赦免→请求差遣→忠于所托。今天,我们听见神的呼召,谁肯?谁肯为这个世代守望、肯承认自己的不配、肯请求上帝的差遣、肯忠于传道的托付,而做个肯为主活的敬拜者呢?


你真肯吗?恩主问道,与我同钉十字架。人生如梦,何不回答?愿此生在主手下。主啊!我真肯,因我已属祢。重新创造我,像祢性格。祢引导光芒,透进我里外,与神更相像,满有忠诚慈爱。(注8)


 

注:

1.Rev. Marvin V. Frey词曲,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7prHTdxjYg。

2.DonnaAdkins词曲,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_JH-krq3DQ。

3.Dave Richards词曲,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yrpcbPeR6ow。

4.Barry Liesch,The New Worship,U.S.A.,Baker,1999。

5.陈逸豪牧师词曲,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B_EkHGfZeKc。

6.葛兆昕词曲,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b4wPtLL2QY。

7.史丹斐Ira F. Stanphill词曲,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nmd0bLtRqu8。

8.Earl B. MARLATT 词/Harry S. MASON曲,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UkXJg_imSM。

 

作者曾在法国巴黎音乐院研习指挥,获贝桑松国际比赛特别奖、巴黎现代音乐指挥大赛首奖,并曾任巴黎大学交响乐团音乐总监等职,现在美国休斯敦牧会。

 

相关阅读

耶和华的歌(小柒)

保罗‧葛哈特的歌(高蓓明)


联系我们

投稿:editorial@oc.org,请务必注明“投稿给《举目》”。并附中英文姓名、笔名(若不想用真名发表)、电邮、地址及作者简介或相关照片。

转载:请先致邮editorial@oc.org获得许可,并了解相关注意事项。


为防失联,请将《举目》官网地址添加进收藏夹

http://behold.oc.org/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